变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大概是从店里的电话响得没那么勤了开始。起初以为是淡季,后来发现,隔壁卖手机的小年轻,居然是在网上订了去泰国的机票和酒店。再后来,一些老主顾来聊天,会随口问一句:“王老板,你这儿的价格,怎么跟‘携程’上差那么多?”他们说出那个名字时,那么自然,像说起一个老朋友,而我心里却“咯噔”一下。
我看着对面商场外墙巨大的电子广告屏,上面轮番播放着各种旅游网站的广告,那些笑容灿烂的模特,仿佛在嘲笑我这个守着旧摊子的“老古董”。店里的员工,从最初的七八个,慢慢走得只剩两三个。最艰难的时候,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,听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声音,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,热闹是外面的,我什么都没有。那种被时代无声抛弃的恐慌,像潮水一样,一点点漫过脚踝,淹到胸口,让人窒息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有一个傍晚,夕阳把店里的地板照得一片金黄,我送走最后一位只是来问问价、明显不会下单的客人,关上门,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攫住了我。我抚摸着那张用了多年的办公桌,桌面被磨得有些光滑,它见证过我所有的意气风发,此刻却和我一起,沉默地走向一个注定的结局。关门那天,我把那些没发完的宣传单摞在一起,准备当废纸卖掉,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。那不是结束一个生意,更像是告别一个时代,一个我曾深信不疑的时代。
在家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。不想出门,怕遇见熟人问起。后来,是被儿子“逼”着学会了用电脑。他给我注册了QQ,教我视频聊天。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远在外地上学的儿子鲜活的笑脸时,我震惊了。这根小小的网线,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能量。我开始像个好奇的孩子,跟着儿子在网上“冲浪”。他给我看旅游网站,界面那么漂亮,信息那么全,价格一目了然,还能看到无数陌生人写的游记、拍的照片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,我输给的,不是那几个冷冰冰的网页,而是一种全新的、更高效、更透明、也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。
心里那颗本以为已经熄灭的火苗,“噗”地一下,又冒出了点火星子。我不甘心啊。我这辈子就只会干旅游这一件事,线下死了,线上难道就不能是我的新战场?我跟家人说,我想试试。我老婆当时没说什么,默默地把家里的存折给了我。那晚,我攥着那张薄薄的折子,感觉有千斤重。
二次创业,比第一次难太多了。第一次是体力累,这次是心累。租不起临街的铺面了,我在一栋破旧的写字楼里租了个小房间。员工,就我和一个刚毕业、学计算机的大学生小张。我负责内容,他负责技术。所谓的“平台”,最初就是一个极其简陋的网站。我把我过去十几年积累的所有线路知识、景点攻略、注意事项,一条条地敲进电脑。不会打字,我就用一个手指头在键盘上戳,常常熬到深夜,眼睛又干又涩。
最难的是推广。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“草台班子”。我们学着在论坛发帖,被当成广告删掉;我们想尽办法让搜索引擎能找到我们,效果微乎其微。小张整天对着代码愁眉苦脸,而我,则面对着空荡荡的咨询窗口,一遍遍怀疑自己的决定。最惨淡的一个月,网站只有几十个访问量,一单生意都没有。我和小张面对面坐着,无话可说,空气里都是绝望的味道。
转机来得很意外。小张提议,我们不能只干巴巴地介绍景点,得有点“人味儿”。他鼓励我,把当年开旅行社时遇到的趣事、带团的经历写出来。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在丽江帮一对吵架的小情侣和好的故事,文字全是口语,就像跟人聊天。没想到,这篇小文章下面,竟然有了十几条留言,有人说“老板真暖心”,也有人问“那家客栈真的那么好吗?”
这条小小的裂缝,终于透进了光。我一下子开了窍。对啊,我做线下旅行社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不是价格,不是资源,是我这十几年跟人打交道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温度啊!那些冷冰冰的网页给不了的,我能给!
从此,我不再只是一个信息的搬运工,我成了一个“讲故事的人”。我讲如何为一位年纪大的客人设计不走冤枉路的行程,讲如何帮一个预算紧张的家庭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玩法,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背后那些导游词里没有的细节……我把我的网站,当成了我当年那个线下旅行社的延伸,只不过,柜台变成了网络空间,面对面的交流,变成了文字和图片的传递。
慢慢地,有人开始信任我们。第一个通过网站成交的客人,是一个打算蜜月旅行的小姑娘,她说:“老板,我看你写的那些东西,觉得你特别实在,交给你我放心。”就为这句话,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。我和小张为她量身定制了所有细节,从酒店到接机,甚至偷偷帮她在房间里准备了鲜花。她回来后,在网上给我们写了好长一篇好评,还贴了很多漂亮的照片。
口碑,就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了。我们的网站也开始有了稳定的流量,从几十到几百,再到几千。我招了第一个客服,后来又招了线路策划。那个小办公室,终于又有了人气,虽然不再是茉莉花茶和打印机的味道,而是键盘敲击声和年轻人讨论问题的声音,但那种久违的、生机勃勃的感觉,回来了。
如今,我们的平台已经小有规模,团队也有了二十多人。去年年底开年会,我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、充满朝气的脸,恍如隔世。我端起酒杯说:“感谢大家,陪我这个老家伙,完成了这次‘数字移民’。”台下的小年轻们都笑了。
但我心里知道,这哪里是什么轻松的“移民”。这分明是一场艰难的蜕变,是亲手打碎过去的自己,然后在废墟里,忍着痛,一点点捡起还能用的砖瓦,摸索着,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,重新盖起一座房子。我从一个守着实体店铺的“坐商”,变成了一个在数据流里冲浪的“行商”。我学会了看流量数据,懂了什么叫用户体验,明白了内容为王。
可骨子里,我觉得我没变。我依然相信,旅游这门生意,核心是人,是信任,是那份帮别人实现“诗和远方”的托付感。以前在店里,我用一杯茶、一次耐心的讲解来建立它;现在在线上,我用真诚的文字、专业的建议和贴心的服务来传递它。工具变了,场景变了,但那份心,没变。
偶尔,我还会路过我以前旅行社的那个铺面,它现在变成了一家奶茶店,门口总是排着队。我会停下看一会儿,心里很平静。那个时代过去了,但我没有掉队。我带着它留给我的全部经验和温度,走进了这个崭新的、属于网络的时代,并且,稳稳地站住了脚跟。这条路,我走得很慢,很吃力,但终究,是走通了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78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6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2)
4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1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