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有次部门开会讨论新项目,我缩在角落默默记笔记。当领导问“谁愿意负责市场调研部分”时,我心里明明跃跃欲试,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。眼睁睁看着同事小陈爽快地接下任务,我只能低头假装整理文件。会后懊悔不已——那个调研明明是我最擅长的。
转变发生在一个加班的深夜。十一点的办公室只剩我和王姐——部门里最资深的项目经理。她泡了两杯茶走过来:“看你每天都很努力,但好像总是在等别人给你安排工作?”
这句话戳中了我。我鼓起勇气把心里的困惑全倒了出来:想多做又怕出错,想表现又担心越界。
王姐笑了:“你知道吗?我刚工作时也这样。直到我的导师告诉我——职场上,会做事的人很多,但知道该做什么事的人很少。前者是被需要的员工,后者是不可或缺的伙伴。”
那天我们聊到很晚。王姐分享了她如何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:“不是要你莽撞地大包大揽,而是要学会发现那些需要被做却还没人做的事。”
第一次尝试主动争取,我紧张得手心冒汗。那是季度客户汇报会前,我发现数据分析部分还是老一套的图表展示,完全可以用更直观的可视化方式来呈现。我花了两个通宵,自学了数据可视化工具,做出一份动态分析报告。
在项目讨论会上,当负责人问到数据分析进展时,我深吸一口气:“我尝试做了一个新的可视化方案,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客户行为轨迹。虽然还不完美,但希望能给汇报增添亮点。”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,我的心跳快到极点。然后负责人说:“拿来看看——很不错啊!这个思路很好。这样,接下来的数据分析部分就由你主导吧。”
那一刻,我仿佛听见自己破茧而出的声音。
当然,主动的路上少不了磕磕绊绊。有一次,我主动提出优化客服流程的方案,却在执行时低估了实施难度,导致那个月的客户满意度略有下降。我愧疚地准备接受批评,主管却拍拍我的肩:“主动尝试值得鼓励,下次记得提前做好风险评估。这比什么都不做强多了。”
这次教训让我明白,主动不是蛮干,而是在充分思考后的勇敢尝试。
慢慢地,我从等待任务变成了寻找机会。我不再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开始关注整个业务链条:销售遇到瓶颈,我利用周末研究竞品策略,写出分析报告;新来的同事不熟悉流程,我主动整理操作手册;甚至公司茶水间的咖啡机老是出问题,我都联系行政提出了改进建议。
这些“分外之事”没有一件写在岗位说明书里,但每件都让工作变得更好,也让我在同事们眼中成了“那个总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家伙”。
最让我自豪的是去年年底。公司要开拓青年市场,管理层还在犹豫由谁牵头时,我直接敲开了总监的门。去之前,我在心里把王姐的话反复默念了好几遍。
“总监,我关注青年市场很久了,做了前期调研和初步方案。”我把精心准备的报告放在桌上,“可能还不成熟,但我相信这个方向值得投入。如果可以,希望能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。”
那份二十页的报告,是我连续三周下班后调研了上百个年轻人、分析了数十个成功案例的成果。总监翻看时,我紧张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。
“很有意思。”总监推推眼镜,“不过你想过没有,如果项目交给你,你打算怎么组建团队?预算怎么分配?”
幸运的是,这些问题我都思考过。从办公室出来时,我的手心因为激动而出汗——我拿到了成立专项小组的机会。
如今,我也开始带新人了。看着他们坐在我曾经坐过的位置,等着任务分配的样子,我总会想起那个被动等待的自己。我常对他们说:“别怕主动会显得突兀。职场上最珍贵的,不就是那份愿意多走一步的热情吗?”
从被动到主动,本质上是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的转变。这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重新拿回对职业生涯的主导权。就像开车和坐车的区别——坐车的人永远不知道下一站是哪,而握着方向盘的人,虽然承担着更大的责任,却也收获着一路的风景。
现在的我依然会犯错,依然会在争取重要机会时紧张得睡不着觉。但我知道,至少我在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前进。职场就像一片海,你可以选择在港湾里安全地漂浮,也可以扬起帆,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航线。
而我很庆幸,自己终于学会了扬帆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4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0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77)
4做工业设计沟通差,学需求分析后改稿少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