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暴文章风暴文章

客户转介绍订单:我靠服务积累的口碑

    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我现在大部分的订单,都是老客户介绍来的。上周刚签下一单,客户握着我的手说:“王师傅,我同事家就是你装的,我们信你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心里特别暖。这些年,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,就是老老实实把每个活干好。可正是这份“老实”,让我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。

    还记得七年前刚入行时接的第一个大单。那是一对年轻夫妻的新房,预算有限,却对家充满期待。量房那天,女主人拿着手机给我看收藏的装修图片,眼睛亮亮的:“王师傅,我们就想要这样一个家。”

    我仔细看了每张图,发现她喜欢的是北欧风格——简约却不简单。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种风格对工艺要求极高,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廉价。说实话,按他们的预算,选个普通样式我更省心。但我还是实话实说:“这种风格要做好,得在细节上下功夫,我建议咱们在几个关键地方稍微增加点预算。”

    他们有些犹豫。我接着说:“这样吧,我帮你们重新规划一下预算,该省的地方省,该花的地方一定不能省。”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熬到凌晨两点,把预算重新捋了一遍——把吊顶简化了,但墙面处理升级;柜子减少两个,但把手、合页这些五金件用最好的。第二天看到方案,小两口特别感动:“王师傅,你是真为我们着想。”

    施工期间,我几乎长在了工地上。贴瓷砖时,有个角落对缝不够完美,工人说反正家具会挡住,没必要重贴。我摇头:“咱们看不见,但业主知道那里没做好,心里会一直惦记着。”硬是让返工了。

    验收那天,女主人摸着平整的瓷砖接缝,突然就哭了。她说:“王师傅,这比我想象的还要好。”三个月后,他们介绍来了第一个客户。

    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单子,是给一位独居的老人翻修老房子。儿子在国外,只能远程沟通。第一次见面,老人说:“小王啊,我不懂什么风格,就想要个亮堂、安全的地方。”

    我注意到她腿脚不便,就在设计时悄悄做了很多适老化处理:所有门槛做成小斜坡,卫生间加了隐形扶手,开关高度调低十公分。这些我都没写在报价单里,算是心意。

    装修完那天,老人扶着新装的扶手走来走去,笑得像个孩子。她儿子从国外打来电话,声音哽咽:“王师傅,谢谢你,这下我在外面放心了。”

    后来,这位阿姨成了我的“编外业务员”,逢人就夸。光是她介绍来的客户,就有七八家。

    其实做我们这行,最难得的是信任。现在很多人提起装修就头疼,怕被坑、怕偷工减料。我能做的,就是用行动一点点重建这种信任。

    比如我有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——所有建材进场,一定当着业主的面拆封验货。有次供应商送错一批电线,业主没看出来,我检查时发现了,立即要求更换。供应商说:“反正都用在线管里,看不见,将就一下呗。”我坚决不同意:“埋在墙里更要用好的,这是安全底线。”

    那天耽误了半天工期,但我心里踏实。后来业主知道了这事,特别感动,现在他们家所有亲戚装修都找我。

    还有个小细节——我手机里存着所有老客户的档案,谁家什么时候装的、用了什么材料都记得清清楚楚。经常有客户半夜打电话:“王师傅,我家卫生间漏水了,怎么办啊?”哪怕已经过了保修期,我也会耐心指导,如果需要,第二天就上门看看。

    有人笑我傻:“都完工这么久了,还管这些干嘛?”可我觉得,装完房子只是开始,后期的维护才是真正考验服务的时候。

    慢慢地,找我的人越来越多,大部分都是朋友介绍朋友。有个客户说得实在:“找王师傅装修,贵是贵点,但省心、放心。你不用天天盯着,他比你自己还上心。”

    说实话,听到这样的评价,比赚多少钱都让我高兴。

    这些年,我悟出一个朴素的道理:金杯银杯,不如客户的口碑。你真心为客户着想,他们能感觉到。有时候去老客户家回访,看到他们在这个家里其乐融融地生活着,孩子在地上爬,老人在阳台浇花,那种幸福感,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。

    装修不只是砌墙铺砖,更是帮别人打造一个叫做“家”的地方。这里会承载他们的欢笑、眼泪、成长和记忆。想到这些,我怎么敢不用心呢?

    现在我的订单已经排到半年后了,但我依然坚持亲自盯每个工地,亲自和每个客户沟通。有人劝我扩大规模,多接活多赚钱。可我始终觉得,比起做大,做精、做出口碑更重要。

    毕竟,信任这东西,积累起来慢,失去却很快。我愿意慢慢来,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工程,继续书写我的口碑故事。

    这条路,我会一直这样走下去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