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开始,我犯了个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。我在本子上写:今年要赚到50万,要做出一个很棒的产品。然后呢?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这些目标像飘在空中的云,看着很美,却不知道怎么伸手去够。第一个月,我每天忙得团团转——见各种人,聊各种想法,晚上躺在床上却想不起今天到底完成了什么。账户上的数字只减不增,那种焦虑感,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喉咙发紧。
转机出现在和一个创业前辈喝茶的时候。他听完我的困扰,笑了:“你这不是在定目标,是在许愿啊。”那句话像盆冷水,把我浇醒了。
回来之后,我把之前那个“赚50万”的目标撕了。重新开始,这次我学乖了。
我先问自己:我到底想做成一件什么事? 不是泛泛的“成功”,而是具体到能看见画面的事。我想了很久,在笔记本上写:做一个能让小型商家轻松管理订单的小程序,在六个月内拥有100个付费用户。这个目标很具体——我知道要做什么(小程序),为谁做(小型商家),要达到什么结果(100个付费用户),还有时间限制(六个月)。
然后,我开始拆解。 六个月100个用户,意味着每个月要有差不多17个新用户。怎么来?可能需要每天联系5个潜在客户,每周完成2次产品演示。再往下拆,我需要先做出一个最小可用的产品原型,这就涉及到具体的功能清单、开发排期。
这个过程就像把一团乱麻慢慢理出线头。我突然知道明天该做什么了——不再是“想办法赚钱”这种空泛的焦虑,而是“完成登录页面的设计”“联系三个餐饮店主聊聊他们的痛点”。每完成一件,就在本子上打个勾。那种感觉,就像在迷雾中终于看见了路标。
但现实从来不会完全按计划来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产品原型做出来后,我兴冲冲地拿去给一个开咖啡馆的朋友看。他用了十分钟,然后很直接地说:“你这个太复杂了,我们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没时间研究这么多功能。”
那一刻挺受打击的。但晚上冷静下来想,他说的对。我预设了商家需要很多功能,却忽略了他们最需要的是简单、快捷。于是我又把目标调整了——不做大而全,就解决最核心的订单管理和提醒功能。这让我额外花了两周时间重构,但值得。
实现目标的过程,很像爬山。 你看着山顶,觉得好远啊。但如果你只盯着下一百米要走的路线,反而就不那么慌了。我给自己设了很多个小里程碑:第一个付费用户、第十个、第五十个……每到一个,就小小庆祝一下。有时候就是给自己放半天假,看场电影;或者吃顿好的。这些小小的奖励,让漫长的路途有了些盼头。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我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。原计划四个月推出产品,实际上用了五个半月。如果死守着最初的时间表,我可能为了赶工交出个半成品。有时候,慢就是快。
最难熬的是第三个月,产品有了,但用户增长特别慢。有整整两周,一个新用户都没有。深夜里,我对着电脑屏幕,真的问过自己:是不是该放弃了?但回头看那些已经完成的小目标——产品做出来了,已经有十几个用户在用了——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像台阶一样,让我还能看见自己在往上走。就是这些小小的、已经实现的“过去”,支撑着我继续向“未来”走。
到第五个月的时候,我们有了第87个用户。离100的目标很近了,团队都很兴奋。但我发现用户的反馈集中在几个新增的功能需求上。是抓紧冲刺最后的13个用户,还是停下来优化产品?我选择了后者。因为我知道,真正的目标不是那个数字,而是做出一个真正能帮到用户的产品。数字只是衡量方式,不是目的本身。
终于,在第六个月的月底,我们迎来了第100个付费用户。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人心,就是在查看后台数据时,发现数字从99变成了100。我给自己倒了杯茶,静静地坐了一会儿。
现在回头看,制定和实现目标最深的体会是:一个好的目标,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,也不是触手可及的小确幸,而是你踮踮脚能够到的东西。 它需要具体到你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迈,又要有足够的空间让你在过程中灵活调整。
创业第二年,我们制定了新的目标。这次我更有经验了,但还是遵循着同样的原则:从大处着眼,从小处着手。把远方的灯塔,变成脚下能一步一步走的路。这条路还很长,但至少我知道,只要方向对,一步步走下去,总能到达想去的地方。
如果你也在创业的路上,别被远大的梦想吓住,也别在琐碎中迷失。找到那个让你愿意早起、让你在困难面前还能坚持的具体目标,然后拆解它,实现它。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创业最迷人的地方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77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4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2)
4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1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