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暴文章风暴文章

做工业设计沟通差,学需求分析后改稿少

    那段时间,我最怕听到的就是甲方那句:“感觉,还差一点意思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像一句魔咒,悬在我每一次交付方案的头顶。我是做工业设计的,自认为审美在线,软件玩得溜,渲染图做得漂漂亮亮。可偏偏,就是在和客户、和工厂沟通的时候,感觉使不上劲,像一拳打在棉花上。

    我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的:拿到一个产品需求,比如“设计一款面向年轻人的便携咖啡杯”。我会立刻兴奋起来,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——流线型?复古风?用什么新材质?颜色怎么搭配出彩?我熬夜爆肝,查了无数资料,做了几十个草图方案,最终精雕细琢出三款我认为近乎完美的设计,渲染图的光泽度都能当镜子照。

    然后,信心满满地去开会。

    结果呢?

    “这个造型挺酷,但是我们的生产线改起来可能成本有点高……”
    “年轻人喜欢吗?我觉得是不是太个性了?”
    “你这里有个棱角,我们担心注塑的时候会出问题。”
    “感觉……还是差一点意思,跟我们品牌想要传达的‘温暖’不太搭。”

    每一次沟通会,都像一场对我的审美和心血的无情审判。我像个守着自己宝贝孩子的家长,拼命解释我的设计多么有创意,用料多么讲究,而对方却总是在谈成本、工艺、市场接受度这些“俗气”的东西。我觉得他们不懂设计,他们觉得我不懂商业。

    最崩溃的一次,是一个智能音箱的项目。我前前后后改了八稿,从圆润到方正,从彩色到黑白,几乎把所有可能性都试了一遍。在第九次沟通会上,对方的项目经理,一位四十岁左右、表情总是很严肃的大姐,看着我的方案,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叹了口气,说了那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:

    “小张啊,你的设计很好看。但我们想要的,是一个放在家里,像家具一样自然融入,偶尔能跟你聊聊天、放点音乐的‘伙伴’,而不是一个看起来冷冰冰的‘科技产品’。你懂我的意思吗?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哑口无言。我所有的辩解都卡在喉咙里。“伙伴”和“科技产品”,这两个词像两记重拳,把我打醒了。我突然意识到,我一直在设计一个“物”,却从未理解它要承载的“情”和“事”。我不知道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,是清晨厨房的忙碌中,还是深夜书房的孤灯下?它应该传递一种怎样的情绪?

    我输得一败涂地,不是因为技术,而是因为“不懂”。

    就是在那次之后,我下定决心,不能再这样下去了。我请了几天假,把自己关在家里,疯狂地搜索、阅读一切关于“需求分析”的资料。我不再只看那些炫酷的设计网站,而是开始泡在产品经理的论坛里,看他们如何拆解用户故事,如何做用户画像和场景分析。

    我意识到,我以前所谓的“沟通”,根本就是自说自话。我拿着一个我自以为是的答案,去问别人“你对这个答案满意吗?”。而真正的沟通,应该是拿着一个空白的本子,去倾听,去提问,去共同描绘出那个最终答案的轮廓。

    学了一段时间后,我接了一个新的项目:为一款家用的智能药盒做设计。这次,我完全改变了策略。

    第一步,我没打开任何设计软件。我先是缠着客户的产品经理和市场人员,问了一堆“傻问题”:
    “我们的主要用户是谁?是年轻人给自己用,还是给父母买?”
    “老人自己操作会遇到什么困难?视力?记忆力?手抖?”
    “它通常会被放在哪里?床头柜?餐桌?还是随身携带?”
    “除了提醒吃药,用户还希望它做什么?能不能让子女远程知道父母按时吃药了,让他们安心?”

    我得到了很多零碎但关键的信息:用户主要是子女买给患有慢性病的父母;老人容易忘记是否吃过药,或者吃错剂量;他们希望操作极其简单,反馈明确;情感上,这不止是个工具,更是子女的一份牵挂。

    第二步,我试着构建了用户画像。我虚拟了一个“李阿姨”,65岁,有高血压,视力不太好,记性差,儿子在上海工作。她每天需要吃三种药,时间不同。她对这个“新玩意儿”既好奇又有点害怕。

    第三步,我带着这些理解和几个非常粗略的、只有基本布局的线框图,去找客户沟通。这次开会,我面前没有华丽的渲染图,只有一张写满了用户场景和需求的便利贴。

    我说:“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?针对李阿姨记性差,我们设计一个每次服药后都需要手动按下的‘确认键’,按下去会有‘嘀’一声清脆的响声和明显的绿灯提示,让她 physically(身体上)确认‘我吃过了’。针对子女的牵挂,我们顶部设计一个大的、柔和的指示灯,父母按时吃了药,这个灯就会通过APP变成绿色,远在上海的儿子看一眼手机就能安心。”

    我一边说,一边在草图上比划。我看到那位之前总皱眉头的老总,眼神亮了一下,身体微微前倾。他打断我,说:“对!这个‘确认’和‘指示灯’的想法很好!我们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?我们光想着怎么把药盒做得更小更薄了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不是因为我画得有多好,而是因为,我终于“说”到了他们的心坎里,我们终于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了。

    后续的设计过程,顺利得让我自己都惊讶。基于这个共同认可的核心需求,我去深化造型。我把药盒设计得圆润、亲和,没有一点尖锐的棱角,像一块温润的鹅卵石。按键做得巨大,表面有舒适的磨砂质感。指示灯的光线经过多次调试,确保明亮但不刺眼,即使在深夜也不会打扰睡眠。

    当我把最终方案的效果图、甚至是一个粗糙的3D打印模型摆在客户面前时,他们几乎没提什么修改意见。那个项目经理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小张,这次的东西,对路了!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差点没哭出来。不是委屈,是一种被理解的、巨大的释然和欣慰。

    回头想想,所谓的“沟通差”,根源在于“洞察浅”。我以前把设计当成一种纯粹的自我表达,关起门来造车,然后指望门外的所有人都能理解并喜欢我的车。而学习了需求分析之后,我才明白,设计更像是一次侦探工作,你需要通过沟通和提问,去挖掘用户和客户自己都可能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深层需求。然后,你再用你的专业设计语言,去翻译、去实现这些需求。

    现在的我,还是会熬夜,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前期。花在和用户聊天,和工程师泡在车间,和市场部一起分析数据上。我的设计稿,旁边总会附上一份简单的“需求分析说明”,讲清楚每一个设计点背后的“为什么”。

    稿,改得越来越少了。但我和这个世界,和我设计的那些产品所要服务的人,连接得却越来越深了。我终于懂得,最好的设计,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独舞,而是一场与用户、与市场、与工艺的共舞。而需求分析,就是让我终于听懂了音乐的节拍,能够踏准节奏,翩翩起舞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