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我们走进了那家装修公司。接待我们的设计师小张热情得让人没法拒绝,端茶倒水,一口一个“哥”、“姐”。他指着精美的样板间说:“您看,这地板、这橱柜、这卫浴,全都包含在套餐里。我们是大公司,最重信誉,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‘零增项’。”
妻子小声问我:“听起来挺靠谱的,要不就定这家?”我看看她眼里的期待,又想想兜里的预算,点了点头。签合同那天,小张把文件翻得哗哗响,手指在几个关键处点了点:“哥,这里签个字就行,细节我都帮您把关了。”我们像吃了定心丸,痛快地签了字,还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。
开工第一天,工长带着工人来了。他在毛坯房里转了两圈,眉头越皱越紧:“老板,你这房子墙面不平啊,套餐里只包含普通找平,要做得漂亮得加钱做精找平。”他掏出个小本子,“也不多,就加八千。”
我和妻子对视一眼,心里咯噔一下。但想着毕竟要住很多年,咬咬牙同意了。没想到,这只是个开始。
第三天,水电工来了:“老板,套餐里每个房间只留一个插座,现在谁家不是满墙插座?不加的话,以后满屋拉插线板可别怪我。”他算盘一打,“全屋加二十个插座,材料加工费,一万二。”
第四天,瓦工来了:“你这卫生间防水,套餐只做1.2米高,现在标准都是1.8米。要不以后渗水到楼下,赔起来更贵。”得,又是三千。
那些日子,我的手机像个热线电话,每天都会收到新的“温馨提示”。工长的语气从最初的客气慢慢变得理直气壮:“这个不在套餐里”、“那个要升级才行”、“当初可能没跟您说清楚”……
最让我难受的是做橱柜那天。妻子一直想要个转角拉篮,设计师当初明明说“没问题,都包含的”。现在安装师傅两手一摊:“姐,套餐里是普通隔板,拉篮要加钱。一个八百,您要几个?”妻子站在还没装好的厨房里,眼神黯淡下来。那一刻,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。
晚上,我们俩坐在临时搭的塑料凳上,对着满屋的建材发呆。妻子轻声说:“早知道这样,还不如当初选那个贵一点的套餐。”我苦笑着翻开合同,才发现那些我们以为的“包含”,后面都跟着小小的“”号,底下有一行几乎看不见的小字:“以实际施工为准,如需升级另行收费”。
那个月,我们几乎天天和工长扯皮。他总是一脸无奈:“我也没办法,公司规定就是这样。”有次争吵急了,他脱口而出:“19万9的套餐,你们想想可能什么都包吗?”说完自知失言,赶紧岔开话题。
我们去找过公司,前台客气地请我们坐下,经理彬彬有礼地拿出合同:“您看,这些都是正常施工项目,当初可能沟通有误会。”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,此时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把我们牢牢困住。
有一天加班回家,看见妻子蹲在堆满建材的客厅里,就着临时拉的灯泡,一点一点地核对账单。她抬头看见我,勉强笑了笑:“我就想算算,到底还要被坑多少钱。”灯光下,她眼角已经有了细纹。我突然想起签合同那天,她开心地说“我们就要有自己的家了”,那时的笑容多么明亮。
最终,这套房子装修完,我们多掏了将近八万块钱。搬家的那天,邻居过来参观,羡慕地说:“装修得真漂亮,没少花钱吧?”我和妻子相视苦笑,什么也说不出来。
现在每次朋友要装修,来找我取经,我都会说:“别光看广告,一定一定要把合同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。那些说得太好听的,往往藏着你想不到的坑。”有个年轻同事不信邪,说现在大公司都很规范。我拍拍他的肩膀:“去建材市场找个老师傅问问,就明白什么叫‘买的没有卖的精’了。”
这套房子住了一年多,墙角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开裂。每次看到这些裂纹,我就想起那个阳光很好的下午,那条诱人的广告,还有签字时那份盲目的信任。如果时光能倒流,我真想回到那个周末,对兴冲冲要签合同的自己说一句:“慢着,先把每个字都看明白了。”
可惜啊,生活没有如果。这个教训,花了我们小十万,也花掉了我们对“全包”这两个字最后的信任。现在想想,装修就像生活,哪有真正的“全包”?每个光鲜亮丽的承诺背后,都可能藏着需要你额外付出的代价。只是这个道理,我们明白得太晚了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5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3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7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78)
4做工业设计沟通差,学需求分析后改稿少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