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,是和王老师。他是我那个领域里教父级的人物,出的书被我们当圣经一样摆在案头。没见之前,我想象中的他,应该是满口术语,高深莫测,走路都带风。可真坐在他对面,在一个安静的茶室,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夹克,捧着一个掉了漆的搪瓷杯,笑眯眯地问我:“最近,有没有碰到什么让你觉得‘好玩’的事?”
我一下子懵了。我准备了一肚子关于行业趋势、技术瓶颈的“正经问题”,却被他这一个“好玩”全给堵了回去。我磕磕巴巴地开始背我准备好的说辞,他听着,不时点点头,但眼神里没什么波澜。等我停下,他慢悠悠地说:“你啊,包袱太重了。我们这行,最开始不就是一帮觉得‘好玩’的人鼓捣出来的么?”
那个下午,他没跟我讲任何大道理,反而像个老顽童,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他最近失败的几个实验。“你看,这个路子走不通,多有意思!证明这条路是死的,价值不比发现一条活路小。”他指着手机上一些凌乱的数据给我看,眼神里闪着孩子发现新玩具般的光。
“别总想着‘正确’,”他抿了口茶,“要想着‘有趣’。正确的路往往拥挤,有趣的路可能荒芜,但风景绝对是独一份的。”
那句话,像根针,轻轻扎破了我身上那层名叫“功利”的厚茧。我忽然意识到,自己多久没有纯粹因为“好奇”而去探索一件事了?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解决问题,怎么出成绩,怎么不被淘汰,却把最初那个觉得敲出一行代码就能创造一个小世界、兴奋得睡不着觉的自己给弄丢了。和王老师告别时,他拍拍我肩膀:“小伙子,给自己找点乐子。工作是长跑,没点自娱自乐的精神,跑不远的。”
那天我走回家,没坐车。看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,我第一次觉得,肩上的重量轻了不少。对啊,我是来玩的,不是来打仗的。
如果说王老师是帮我卸下了枷锁,那么第二位,做智能硬件的李总,就是那个直接把我从二维平面拎起来,扔进三维世界的人。
我们的对话发生在他堆满了原型机和零件的办公室里。我跟他大谈特谈我们软件层面的优化,算法的精妙。他听了半晌,打断我,拿起桌上一款他们最新产品的外壳,问我:“你摸摸看,什么感觉?”
我摸了一下,说:“挺光滑的。”
“就这?”他笑了,又递给我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,“你再摸摸这个。”
我照做了,说实话,差别不大。
“你看,你就停留在‘光滑’这个层面。”他把两个外壳都拿过去,像抚摸孩子一样用手指细细感受着弧线,“这个的弧度,我们打了147次样,才找到这个握在手里最‘踏实’的角度。而这个接缝,宽度不仅是美观,它直接关系到组装效率和跌落测试时的应力分散。你那个跑分高0.5的算法,用户可能感觉不到,但这个壳子他天天摸,手感差一丝,他觉得‘廉价’,你就输了。”
我站在那儿,脸上一阵发烫。我一直活在自己代码构建的虚拟世界里,得意于那些数字的提升,却忘了最终的产品是要有温度,要落在用户真实触感里的。李总带着我,把他们的产品从里到外拆解了一遍,从一块电路板的布局,到一颗螺丝的扭矩,他都能讲出一段故事。
“所有的伟大,都是拆碎了之后,一毫米一毫米死磕出来的细节。”他最后说道,“你脑子里不能只有一个模块,你得看到整片森林,看到土地下的根系,还有天上的阳光雨露。要有全局感,更要能沉到最细的颗粒度里去。”
那次谈话后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无论做什么设计,都会不停地问自己:还有没有更优的方案?用户摸到、看到、听到的时候,会是什么感觉?我学会了从制造、供应链、用户体验的全链条来审视自己的 work。世界在我眼里,从此不再是扁平的代码,而是立体的、充满质感的存在。
前两次对话,分别解决了我的“内心枷锁”和“认知维度”,而第三次,与一位经历过数次经济周期、几起几落的投资人韩先生的对话,则直接重塑了我对“时间”的看法。
那时我正为一个项目的进展缓慢而焦躁不已,感觉全世界都在飞奔,只有我在原地踏步。在一个论坛的休息间隙,我向韩先生表达了这种焦虑。他没有直接安慰我,反而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:“你猜,一棵树,什么时候长得最快?”
我愣了下,说:“春天?夏天?”
他摇摇头:“是没人看见的时候,在夜深人静的地下,它的根系在疯狂向下扎的时候。”
他端着咖啡,看着窗外车水马龙,“很多人都想当春天的花,耀眼,热闹。但我想当一棵树。花的命运,一个季节就定了。而树,可以经历无数个春夏秋冬。它的成长,是以十年、百年为单位的。你现在觉得慢,可能正是在长根呢。别慌,扎实点。”
“长期主义”这个词,我听过无数遍,但只有在那刻,才真正像锤子一样砸进我心里。他跟我讲他投资过的最成功的一个项目,头三年几乎毫无起色,团队靠的完全是一股“傻乎乎的相信”。“现在回头看,那三年的沉寂,恰恰是他们构建起最深、最宽护城河的时候。”他说,“快钱好赚,但快钱也最容易把人掏空。要敢于把资源、精力投入到那些需要时间才能开花结果的事情上,相信复利的力量。”
这三段对话,过去好几年了,但场景和话语依然清晰如昨。它们分别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,给了我最关键的那一下“推背感”:
王老师教会我“初心”的重量,让我找回工作的乐趣和内在驱动力;
李总让我触摸到“真实”的质感,明白了全局视野和极致细节同样重要;
而韩先生,则给了我“耐心”的坐标,让我学会在焦虑的时代里,安心做一名长期主义者。
他们没给我任何可以直接复制的成功秘籍,却给了我三副看待世界、看待自己的“新眼镜”。如今,每当我又感到迷茫、焦虑或者自满时,我都会想起那三个下午,想起那三位引路人。他们告诉我,眼界打开了,路才会真正在脚下铺开。而这条路上,最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,而是看得多宽,想得多深,以及,根扎得多稳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77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5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2)
4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1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