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他先提起的。某个周末早晨,我们挤在小小的折叠桌旁吃豆浆油条,他忽然说:“咱们以后买个房子吧,不用太大,八九十平就行,但要有个阳台,可以种你喜欢的多肉。”我笑了:“就咱俩这工资,得攒到猴年马月啊。”他也笑,眼睛亮亮的:“试试看嘛,就当是为了我们的家。”
就这样,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攒钱之旅。
第一件事是办了一张共同的银行卡,约定每月发了工资,先往里面存两千。那时候他月薪五千,我四千五,存完这笔钱,剩下的刚够生活。记得第一个月存完钱,我们只剩下八百块生活费。那个月我们几乎没在外面吃过饭,每天下班我去菜市场挑最便宜的菜,他会绕远路去批发市场买水果,因为比小区门口便宜两块。
有一次我过生日,他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去吃好的。结果走进那家西餐厅,看了菜单我就拉着他往外走——一份牛排要188,够我们一周的菜钱了。最后我们在路边吃了麻辣烫,加了两份虾丸,他说这就当生日大餐了。吃着吃着,他突然很认真地说:“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家,我天天给你做牛排。”我鼻子一酸,低头咬虾丸,热腾腾的蒸汽熏得眼睛发潮。
为了多赚点钱,他周末去给朋友的公司帮忙做设计,我在网上接了些翻译的活儿。很多个深夜,我翻译得头晕眼花,抬头看见他还在电脑前改图。我们会相视一笑,然后继续各自忙碌。有时他会突然站起来伸个懒腰,说:“又赚了一平方的地砖钱!”我就回他:“那我还差半扇窗户呢。”
那张共同的银行卡,我们叫它“梦想储蓄罐”。每次存钱,ATM机吐出回单的声音都特别动听。我们会把回单仔细收好,放在一个铁盒子里。偶尔取出来数一数,看着数字一点点变大,就像看着梦想在慢慢发芽。
记得有次我生病住院,花了不少钱。他看着缴费单,犹豫着问要不要从“梦想储蓄罐”里取点。我坚决不同意——那是我们为未来准备的第一块基石,动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。最后他跟爸妈借了钱,说以后一定还。那段时间他更拼了,同时接三个项目,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。我出院后,他瘦了一大圈,却得意地告诉我:“不仅把借的钱还了,这个月还能多存一千。”
三年过去,我们搬了三次家,每次搬家都带着那个铁盒子。里面的存款回单越来越厚,数字从五位数慢慢向六位数靠近。我们还是住在租来的房子里,但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家要怎么装修。他说要买个很软的沙发,因为我喜欢蜷在沙发里看书;我说厨房一定要明亮,这样他做饭时心情会好。我们在宜家的展示间里流连,记下喜欢的家具款式,计算着还要攒多久才能买得起。
去年冬天,特别冷。出租屋的暖气不好,我们裹着毯子看电视里的装修节目。他突然握住我的手,他的手很暖:“再坚持一下,明年这个时候,我们一定在自己的房子里。”我靠在他肩膀上,觉得什么困难都不怕了。
今年春天,我们终于攒够了首付。签购房合同那天,手续办完已经傍晚了。我们拿着钥匙,第一次走进真正属于我们的房子。空荡荡的毛坯房里,夕阳透过没擦的窗户照进来,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。我们站在客厅中央,他环住我的肩,轻声说:“这就是我们的家了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早晨,在漏雨的出租屋里,两个年轻人做着看似遥不可及的梦。现在回头看看,这一路走来,每一分辛苦都值得。不是因为终于有了房子,而是因为这三年的每一天,我们都在为共同的未来努力。那些紧巴巴的日子,那些加班到深夜的疲惫,那些看到喜欢的东西却要说不需要的时刻,都变成了砖瓦,一点点垒成了我们的家。
现在,我们还在继续攒钱,为了装修,为了家具,为了以后可能有的小生命。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——我们知道,只要两个人在一起,朝着同一个方向走,再远的路也能走到头。
家的意义,从来不是四壁围墙,而是在这个空间里,装满两个人共同奋斗的记忆。而这些记忆,会让我们未来的每一天,都走得更加踏实,更加坚定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4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0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77)
4做工业设计沟通差,学需求分析后改稿少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