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个话极少的人,大部分时间,我们只是默默地做着手里的活计。他做他的,我做我的。他揉泥,那种专注,不像是在对付一团没有生命的土,倒像是在给一个倔强的生命做按摩,要把里面所有的戾气和疙瘩都抚平。泥巴在他宽厚的手掌下,变得异常柔顺、服帖。我学着他的样子,也用力地揉,可总觉得那泥巴在我手里,总有些别别扭扭的。
我们做得最多的,是一些碗和盘子。他说,日用即道,最寻常的器物里,才藏着最安稳的魂灵。他拉坯的时候,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。转盘嗡嗡地响着,像一首古老的、催眠的歌。他的双手轻轻拢着那团缓缓旋转的泥,它便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,顺从地,甚至是欢快地,向上生长,向外舒展。一会儿的工夫,一个端庄的、饱满的碗坯,或者一个线条流畅的盘子,就在他指尖诞生了。那过程,有一种说不出的、近乎于道的韵律美。
轮到我自己上手,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。那泥巴在我手里,像个顽劣的孩子,不是往这边歪,就是朝那边倒。我手忙脚乱,水多了,它便软塌下去,成了一滩烂泥;水少了,它又干涩得拉不动,裂开一道道不甘心的纹路。曾共从不责备,也不多指导,只是在我彻底失败、一脸懊丧的时候,默默地把那团不成形的泥巴拢过去,重新揉过,轻轻说一句:“不急,再来。”
那些最终得以成型的,我亲手做的碗和盘,现在想来,样子实在是有些笨拙的。碗壁厚薄不大均匀,盘子口沿的曲线,也远不如曾共做的那般圆融自在。上面刻的纹样,是我随手画的几笔兰草,线条也是毛毛糙糙的。上釉的时候,我选了最寻常的青釉,曾共说,这种釉色,烧出来是“雨过天青”的颜色,最是耐看。
烧窑的那天,我们守了整整一夜。窑火在小小的观火孔里跳跃,映得曾共的脸庞忽明忽暗。他看着那火焰的眼神,是温柔的,也是敬畏的。他说,陶器的一生,有两个最重要的时刻,一个是成型于手,另一个便是重生於火。前面九十九步的努力,都为了这最后一步的淬炼。成,或者败,都在这一把火里了。我听着窑里传来的、细微的噼啪声,心里充满了紧张和一种奇异的期待,仿佛那窑里烧的,不是泥坯,而是我自己的一部分灵魂。
开窑的那一刻,像是一个神圣的仪式。窑温还没有完全降下来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。然后,我们就看见了它们——那些我和曾共一起做的,更多是我在他指导下完成的碗盘,静静地立在窑里,带着火给予它们的新生。我的那个碗,青釉的颜色出乎意料地好,是一种淡淡的、温润的灰青色,像江南雨后潮湿的天空。釉面光滑,摸上去有种玉的质感。那些笨拙的、不匀称的痕迹,在火的洗礼后,非但没有消失,反而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印记,让它显得那么朴拙,那么真实。
后来,曾共去了南方的一个陶艺村,说要追寻一种更古老的柴烧技艺。我们再没有见过面,只是偶尔在朋友圈里,看到他新烧出的作品,带着烈火的痕迹,愈发苍劲有力。我的生活,也按部就班地朝前流淌,上班,下班,应付种种琐碎。
那只碗,和那几个盘子,被我小心地带回了家。起初,我用它们吃饭、盛菜,感受指尖触碰它们时,那份温良敦厚的实在感。后来,舍不得日日用了,便洗净了,摆在客厅一角的木架上,成了纯粹的摆设。
它们就那样静静地待着。白天,阳光移过来,给它们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边;夜晚,台灯的光晕笼罩下来,它们在墙上投下安静而沉稳的影子。我时常会望着它们出神。看着看着,那份由它们所带来的“寂寞”,便不再是空无一物的孤单了。
我摩挲着碗壁上那略微凹凸的刻痕,想起的是那个下午,我如何笨拙地拿着刻刀,曾共如何在一旁屏息看着,生怕打扰我,又怕我刻坏了的心情。那青釉的色泽里,我闻到的是那个守窑的夜晚,空气里弥漫的、松木燃烧的焦香,和曾共沉默的侧影。那朴拙的形态本身,就诉说着一段被双手和时光反复摩挲、浸润过的岁月。
它们不是空的。它们里面,装满了那个阳光微醺的工作室,装满了转盘的嗡嗡声,装满了曾共那句“不急,再来”的宽厚,装满了窑火炽烈的拥抱,也装满了我们之间,那些无需言说便能彼此懂得的寂静时光。
这寂寞,因此是丰盈的,是沉甸甸的。它像一只素坯的陶器,内里是空的,却也因此,可以容纳无尽的回忆与情感。曾共不在了,可他教会我的那种对待泥土、对待时间、对待生活的态度,却通过这些器物,完整地留了下来。这寂寞,是曾共赠予我的,最后的,也是最珍贵的礼物。
如今,每当我感到疲惫、喧嚣,或者被这快节奏的世界推着、喘不过气的时候,我就会走到那个木架前,静静地看一会儿我的碗和盘子。用手指轻轻拂过它们冰凉的釉面,心,便也跟着一点点沉静下来。它们像一个个岁月的锚,牢牢地定在我生命的河流里,提醒着我,曾经有过那样一段安静、专注而充满创造喜悦的日子。
它们不只是摆设,它们是凝固的时光,是沉默的诗歌,是我与曾共之间,一场永不终结的对话。这寂寞,也因此,带着体温,带着泥土的芬芳,和火的余温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5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3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7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78)
4做工业设计沟通差,学需求分析后改稿少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