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就是在那样一碗碗面里,许下了要“共担风雨”的诺言。不是什么海誓山盟,就是在一次我因为家里的事哭得稀里哗啦之后,他抱着我,很轻却很坚定地说:“别怕,以后不管什么事,我们一起扛。”那句话,像黑暗里突然点亮的一盏灯,把我整个世界都照亮了。我以为,“共担风雨”就是两个人紧紧挨着,他替我挡一点,我替他挡一点,再大的困难,劈头盖脸地砸下来,分摊到两个人身上,也就没那么疼了。
毕业了,我们留在了这座光鲜又冰冷的城市。开始的那段日子,是真苦,但也真甜。我们租在一个老破小的单间里,夏天像蒸笼,冬天像冰窖。为了省钱,我们晚上去超市买打折的菜,为了谁多用了一点水电费也能拌几句嘴。可那时候,心是满的。晚上挤在那张吱呀作响的小床上,听着彼此对未来的规划,觉得眼前所有的窘迫,都只是通往那个“我们”的未来的、一段必经的泥泞路而已。风雨是有的,但伞下,是我们两个人。
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点。像一锅慢慢加热的水,等我们惊觉时,早已被烫得生疼。
是他的工作越来越忙吧。应酬、加班、没完没了的电话会议。我们见面的时间,从每天一起吃晚饭,变成了一周难得几次,最后,连周末他都常常抱着笔记本电脑,眉头紧锁。也是我的压力越来越大吧。职场的竞争,家里的催问,还有,看着这座城市里别人光鲜的生活,心里那份说不出的焦虑和羡慕。
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,能坐下来好好说说话了。偶尔的交流,也常常演变成争吵。我说他不在乎这个家了,他说我不理解他的辛苦。我说我们需要一点两个人的时间,他说现在正是拼事业的时候,不能松懈。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,都像石头,砸向对方,也反弹回来,砸伤自己。
我记得特别清楚,有一次,我工作上遇到了一个天大的坎儿,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。那天晚上,我等他到深夜,想跟他好好说说,哪怕他只是抱抱我,告诉我“别怕,有我在”呢。可他回来的时候,满身酒气,疲惫不堪。我刚开了个头,他就摆了摆手,声音沙哑地说:“我很累,有什么事明天再说行不行?我明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会。”
那一刻,我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。我看着他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,突然意识到,我们之间那盏叫做“懂得”的灯,不知什么时候,已经熄灭了。外面的风雨还没来,我们自己的屋檐,却先漏了。
那之后,我们进入了漫长的冷战。住在同一个屋檐下,却像两个小心翼翼的房客。空气是凝固的,呼吸都觉得费力。我试过沟通,写很长的信,约他出去吃饭,想找回过去的一点影子。可他要么回避,要么就说“你想太多了,我们现在不是挺好的吗?”
我知道,不是的。我们之间隔着的,已经不是一张桌子,一条马路,而是一片望不到边的、沉默的海洋。
决定分开的那个晚上,异常平静。没有争吵,没有眼泪。我们终于能坐下来,像两个老朋友一样,谈了谈。他说,他觉得给不了我想要的未来,他太累了,只想喘口气。我说,我感觉不到自己被看见了,我好像只是一个他生活里的摆设。
我们说起了刚毕业时住的那个小屋子,说起了“老地方”的面,说起了那个“共担风雨”的誓言。我们都笑了,笑着笑着,眼眶就红了。
“原来,”他叹了口气,声音里是卸下所有伪装的疲惫,“最大的风雨,不在外面,在这里。”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。
我点了点头,什么都说不出来。是啊,我们曾那么天真地以为,风雨是外来的灾难,是失业,是疾病,是意外。我们做好了准备要并肩对抗那些庞然大物。我们万万没想到,风雨会从我们内部滋生、蔓延,是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,是那些不被回应的期待,是日复一日的忽视和冷漠,一点点,把曾经紧握的手掰开,把曾经紧贴的心冻僵。
搬走那天,是个阴天。没有下雨,但天色灰蒙蒙的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我们的东西不多,三两个纸箱就装完了所有属于我的痕迹。他站在门口,帮我拉着门。我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我们曾经称之为“家”的地方,客厅的沙发,厨房的碗筷,阳台上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……一切依旧,但我知道,有什么东西永远地消失了。
“保重。”他说。
“你也是。”我答。
没有拥抱,没有回头。我拉着箱子走进电梯,看着电梯门缓缓合上,将他,和我们的过去,彻底关在了门的那一边。
如今,我一个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。偶尔还是会经过“老地方”,面馆还开着,只是我再也沒走进去过。我学会了修水管,换灯泡,一个人去医院,一个人面对所有曾经以为需要两个人才能扛过去的事。
那个“共担风雨”的誓言,像青春时代一个美丽又易碎的梦。我们曾那么真诚地相信它,并为之努力过,挣扎过。只是后来才明白,有些路,注定要一个人走。有些风雨,只能自己淋过,才能学会为自己撑伞。
而我们,终于在风雨中,走散了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77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4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2)
4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1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