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晚上,我窝在沙发里,捧着手机刷了得有两三个小时。我想要一个能装下我所有“精神食粮”的书架,要好看,要结实,还不能太贵。最后,一个原木色的、有着五层隔板的家伙抓住了我的眼球。图片上,它稳稳地立着,线条简洁,阳光照在木纹上,显得特别温润。商品详情里写满了“加厚板材”、“承重力强”、“稳固结构”之类的词,下面的好评一拉都拉不到底。我心满意足地下了单,感觉像是为我的书房请回了一位沉默而可靠的伙伴。
等待的日子里,我甚至规划好了每一层放什么书。最上面放不常看的旧书,中间放经常翻阅的小说和散文,最下面放那些厚重如砖头的工具书。我想象着它被填满的样子,心里美滋滋的。
几天后,几个硕大的纸箱子被快递小哥搬到了家门口。那分量,着实不轻。我摩拳擦掌,像个准备大干一场的工匠。打开包装,一块块木板、一包螺丝、几根长长的金属连接杆,还有一张看起来有点抽象的安装图纸,散落一地。我按照图纸,先把侧板平放在地上,然后对照着孔位,拧上螺丝,固定隔板。整个过程,我自认为还算小心谨慎,拧螺丝的时候使足了劲儿,生怕哪里没到位。金属杆穿进去的时候有点费劲,但我以为那是为了“稳固”设计的。忙活了近两个小时,额头上都冒了汗,终于,它像图片上那样立起来了。
我长长地舒了口气,退后两步,欣赏着我的劳动成果。嗯,样子不错,和我想象中一样。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往上面摆书。先是几本常看的,然后是成摞地往上搬。看着书本渐渐占据了空格,一种充实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我甚至还用手轻轻推了推最上面一层,它微微动了动,我没太在意,心想,新家具嘛,可能都这样。
真正的“惊魂一刻”发生在那天深夜。我起床上厕所,迷迷糊糊经过书房门口,也许是脚步重了点,也许是地板轻微震动了一下,只听身后传来一阵令人牙酸的“嘎吱”声。我猛地回头,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,那个刚刚还承载着我无数书本和期望的书架,竟然在轻轻地左右摇晃!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,勉强站着,但随时可能倒下。我瞬间睡意全无,一个箭步冲过去,下意识地用双手扶住了它。手心能清晰地感觉到板材传递过来的、一种虚浮的震颤。
我的心怦怦直跳。我不敢松手,就那么傻傻地扶着。那一刻,什么书香,什么格调,全都消失了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沮丧和后怕。这要是在白天,我正坐在它前面看书,它就这么轰然倒下……我不敢再想下去。我试着慢慢松开一只手,只用一根手指抵着侧板,轻轻用力,它又开始摇晃起来,连接处发出“咯吱咯吱”的呻吟,仿佛在抱怨我把它硬生生组装起来的痛苦。
那一晚,我几乎没再睡着。我把书架上的书大部分都搬了下来,只留下最底层寥寥几本。那个空空荡荡又摇摇晃晃的架子,立在墙角,像极了我此刻的心情——搭建起来的满足感,被现实轻轻一碰,就显露出了原形,脆弱得不堪一击。
第二天,我开始了我的“拯救书架”大作战。我首先怀疑是自己安装的问题。我把手机手电筒打开,像个检修工一样,趴在地上,仔细检查每一个螺丝连接处。我发现,问题可能出在那几根长长的金属连接杆上,它们和木板上的孔洞之间,存在着一丝几乎看不见的缝隙。就是这毫米级的缝隙,给了整个结构晃动的空间。而我当初拧螺丝时,因为怕把木板拧裂,也确实没有用尽吃奶的力气。
我找来了扳手、螺丝刀,准备把所有螺丝再紧一遍。我跪在地上,身体压上去,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拧动。螺丝确实又进去了一点点,但当我再次测试时,那种令人不安的晃动感依然存在。它不是某一个点松了,而是整个结构体系缺乏足够的横向支撑。
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。我想到了“加固”。我翻箱倒柜,找来了以前剩下的那种厚厚的、一面带胶的海绵垫。我把它们剪成小块,小心翼翼地塞进金属杆和木板孔洞的缝隙里。塞完之后,我再推,晃动似乎减轻了一点点,但并未根除。而且,那些白色的海绵垫从原木色的缝隙里露出来,显得格外刺眼和廉价。我又试着在书架背板后面,斜着顶上一根之前装修剩下的木条,用钉子勉强固定。这下倒是稳当了不少,可书房里凭空多出一根难看的“拐杖”,所有的美感和设计感都荡然无存。我的书房,看起来像个临时工棚。
我瘫坐在地上,看着这个被我“打满补丁”的架子,心里涌上一阵无力感。我付出了时间、精力、满腔的热情,甚至动用了我能想到的所有土办法,却依然无法让它像承诺的那样“稳固如山”。我点开手机的订单页面,看着那些依旧灿烂的展示图和一片祥和的好评,突然感到一阵迷茫。那些“稳固”、“承重强”的词句,此刻看起来像是一种讽刺。
我联系了客服。过程并不算愉快,来回扯皮了几轮。对方一开始说是我安装问题,后来同意补发一套“加固件”。几天后,我收到了一个小包裹,里面是几片薄薄的L型金属片和一小包更长的螺丝。按照说明,我需要把它们安装在书架内部的几个角落。这意味着,我几乎要把整个书架拆掉一半,才能完成这个“加固”工程。
望着那堆零件和已经不堪重负的书架,我突然失去了所有再折腾一次的勇气。我意识到,从根儿上,它的设计可能就存在缺陷。那些为了美观而牺牲的结构强度,那些看似严谨实则脆弱的连接点,都不是我靠几块铁片和一身蛮力能彻底解决的。
最终,我没有再去安装那些加固件。我把那个书架清空,小心翼翼地把它挪到了储藏室的角落。它依然立在那里,不碰它的时候,安静得像一件合格的家具。但我知道,它内里的不稳,是它的宿命。
后来,我还是去买了一个书架。这次,我没再网购,而是去了一趟本地的家具城。我用手摇了摇样品,感受了它的重量和扎实度,亲眼看了它的榫卯结构和背板的厚度。工人师傅上门安装的时候,我特意在旁边看着。他用电钻将螺丝牢牢地拧进墙体,安装完成后,他用力晃了晃,书架纹丝不动。那一刻,我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,才终于落了地。
现在,这个新书架稳稳地站在我的书房里,里面塞满了书。我有时还是会想起那个躺在储藏室里的、摇晃的伙伴。它教会我的,不仅仅是要谨慎对待网上的宣传,或者安装家具要更仔细。它更像一个隐喻——那些看起来美好、搭建起来也似乎顺利的东西,未必真的能经得住生活的轻轻一推。真正的稳定,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不见的、扎实的根基和可靠的连接,无论是在物,还是在于人。那段经历,就像书架摇晃时那令人心悸的“嘎吱”声,虽然不愉快,却真实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,提醒着我,何为虚浮,何为踏实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77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4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2)
4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1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