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我刚接手李姐的工作,心里满是忐忑。她是我们部门的顶梁柱,做事井井有条,而我却总觉得自己像个没头苍蝇。交接的第一天,她没急着讲具体工作,而是拿出了三个本子。
“这是我的工作宝典。”她笑着说,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,“黑色的是日常工作清单,蓝色的是项目进度表,红色的是问题与思考。”
我好奇地翻开黑色的本子,里面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。每天早上,李姐都会列出当天要完成的所有任务,并在每项后面标注预计耗时。“别小看这个时间预估,”她解释道,“它能帮你发现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耗时的工作,也能防止你一天结束时才发现重要的事没做。”
果然,跟了她一周后,我发现这个习惯的妙处。有天早上,我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能完成七八件事,结果到下班时连三件都没做完。李姐看了看我凌乱的待办清单,轻声说:“试试我的方法,把每件事拆解成具体步骤,再估算时间。”
我半信半疑地照做了。第二天,我在“完成季度报告”这项任务下,拆解出“收集数据分析趋势撰写初稿修改完善”四个步骤,并分别标注了时间。结果让我大吃一惊——光是收集数据就要两小时,而我之前总以为整份报告一个下午就能搞定。
蓝色的项目进度表更让我大开眼界。李姐负责的每个项目都有专属页面,左侧是计划时间线,右侧是实际进展,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得清清楚楚。“计划跟不上变化很正常,”她说,“重要的是知道偏差在哪里,为什么会出现,下次如何避免。”
我记得有个市场推广项目,原定周三完成物料设计,但设计师生病耽误了两天。李姐没有简单地记下“延迟”,而是在旁边详细注明:“设计环节缓冲时间不足,下次类似项目需预留至少3天应急时间。”后来我做类似项目时,正是靠着她这条笔记,提前与设计部门沟通,顺利避开了这个坑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本红色的问题与思考笔记。里面不仅记录了她犯过的错误,更有她从每个错误中提炼的经验。“第一次独立负责客户活动,忘记确认设备清单,导致投影仪无法使用——任何活动前必须亲自核对设备清单,并准备备用方案。”“季度汇报时数据口径不一致被领导质疑——所有汇报数据必须提前统一口径,标注数据来源。”
这些用教训换来的经验,她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我。交接的最后一天,李姐指着那本红色笔记说:“这里面每一个字,都是我曾经摔过的跟头。现在交给你,希望你能少走些弯路。”
她离开后,我开始独立负责项目。起初,我严格遵循她教的方法,每天列清单,每周更新项目进度,遇到问题就翻开红色笔记寻找启发。慢慢地,这些方法融入了我的工作习惯,甚至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版本——我在电子表格里做清单,用项目管理软件跟踪进度,但核心还是她传授的那套思路:拆解、预估、记录、反思。
有次我负责一个跨部门合作项目,进展到一半时,技术团队突然说需要更多时间。若是以前,我肯定会手忙脚乱。但那次,我平静地打开项目进度表,评估了延期的影响,然后协调其他团队调整时间表,最终项目只比原计划晚了两天交付。会后,新来的同事惊讶地问我怎么如此镇定,我笑了笑,心里想的是李姐在蓝色笔记本上写的那句话:“项目管理的本质不是杜绝变化,而是从容应对变化。”
如今,李姐离职已经一年多了,但那三本笔记的影印版还放在我的抽屉里。每当我指导新人时,总会想起那个阳光很好的下午,想起她毫无保留的分享。我终于明白,最好的工作交接,不是简单地移交任务清单和文件,而是把那些经过时间打磨的工作方法、那些用教训换来的经验,真诚地传递给接替的人。
上周,我带的新人小张独立完成了他第一个项目。总结会上,他特别提到:“特别感谢前辈教我的那个项目拆解法,让我对整个工作有了清晰的把握。”那一刻,我在他眼中看到了曾经的我——从手足无措到从容自信的转变。
窗外,阳光依旧如一年前那般明媚。我想,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吧——当我们把最好的经验、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后来者,不仅是在完成工作的交接,更是在点亮一盏灯,让后来的人能走得更稳、更远。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个看似普通的下午,始于一位即将离开的同事,对她倾注心血的工作,最后的、也是最用心的交代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4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0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77)
4做工业设计沟通差,学需求分析后改稿少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