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暴文章风暴文章

做自媒体内容低俗被批评,提升内容格调后获得认可

    那段日子,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脸上发烫。

    我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,全是骂我的留言。“这种内容也敢发出来?”“为了流量脸都不要了?”“取关了,太恶心。”每一条都像针扎在心上。最难受的是,连关注我三年的老粉丝都说:“小北,你变了,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。”

    我确实变了。两年前刚开始做自媒体,我就是个刚从公司辞职的毛头小子,怀着一腔热血想拍点有意思的视频。那时候我拍菜市场的阿姨如何挑最新鲜的蔬菜,拍老街巷子里的手艺人编竹篮,虽然看的人不多,但每条评论都特别温暖。

    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迷失了。看着别人靠夸张的标题、暴露的封面、猎奇的内容一夜爆红,我坐不住了。第一次试探着做了条“揭秘行业内幕”的视频,其实里面大半是道听途说,没想到播放量翻了十倍。那一刻,我被数据冲昏了头。

   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我开始专门找那些能刺激人神经的话题:男女对立、贫富差距、明星八卦……内容越来越夸张,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。粉丝数确实在涨,可评论区也越来越没法看。有人在我的视频下面吵得天翻地覆,还有人说我传播负能量。

    真正让我清醒的,是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。我照常在做直播,为了效果,我故意穿着夸张的衣服,说着低俗的段子。突然,一条评论跳出来:“儿子,这就是你所谓的事业吗?”是我妈。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进了直播间,默默看了很久。

    我赶紧下播,整个人瘫在椅子上,冷汗直冒。那一刻,所有的借口都崩塌了——什么“都是为了生活”,什么“大家爱看这个”,都是自欺欺人。我想起刚辞职时跟妈妈保证:“我要做有意义的内容。”可现在呢?我都不敢看镜子里的自己。

    痛定思痛,我停更了一个月。这一个月里,我翻看了自己所有的视频,从最早没人看的,到后来爆火的。我发现,那些让我骄傲的、让粉丝真心喜欢的,恰恰都是我最用心、最真诚的作品。而数据最好的那些,我自己都看不下去。

    重新开始的那天,我在新视频里向所有观众深深鞠躬道歉。然后我开始了一条艰难的转型之路。

    第一个改变是从选题开始。我强迫自己不再追逐热点,而是回到初心,去找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。我找到了社区里免费教孩子们书法的退休老师,一跟就是半个月;我去记录凌晨三点就开始工作的环卫工人,听他们讲这座城市醒来的样子。

    制作上,我也彻底改变了思路。以前怎么夸张怎么来,现在怎么真实怎么拍。我不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和特效,而是让画面自己说话。剪辑时,我把那些为了制造冲突而刻意保留的片段都删掉了,留下的是人物最自然的状态。

    最难的是面对流量的断崖式下跌。新视频发布后,播放量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。团队里有人动摇:“要不我们还是回去做老本行吧?”我也动摇过,深夜看着惨淡的数据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

    但慢慢地,转机出现了。有粉丝留言:“小北,你回来了。”更让我感动的是,开始有观众自发地帮我转发,说“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内容”。一条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,被一所小学的老师拿去当教材,她说孩子们看哭了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在办公室里红了眼眶。

    现在,我的粉丝数慢慢回到了原来的水平,但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。以前是虚胖,现在是实实在在的认可。有广告商找上门,说就喜欢我们这种调性;有公益组织主动合作,希望我们一起做项目。

    前几天整理旧物,翻出刚辞职时写的笔记本,第一页写着:“我想用镜头记录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瞬间。”看着这行字,我哭了。走了一圈弯路,我终于回到了起点。

    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内容创作就像种树——速生的长得快,但根基浅;慢生的虽然长得慢,却能扎下深根,经得起风雨。低俗的内容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,但只有真诚和美好,才能真的走进别人心里。

    现在的我,每天依然在为选题发愁,为剪辑熬夜,但心里特别踏实。因为我知道,屏幕那头,有人在等我的视频,不是为了猎奇,不是为了发泄,而是为了寻找一份温暖和力量。

    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,用镜头记录更多真实而美好的故事。因为我相信,在这个世界上,真诚永远比浮夸更有力量,美好永远比低俗更打动人心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