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暴文章风暴文章

培训助理:协助课程的准备与执行

    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培训教室,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装修味儿,崭新的椅子整齐地排列着,投影幕布雪白得晃眼。我站在讲台旁边,手里攥着一沓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学员手册,心里像揣了只兔子,七上八下的。李老师——我们这次主讲的高级讲师,拍了拍我的肩膀,笑着说:“别紧张,你的战场在幕后。前面有我,后面就全靠你了。”

    那句话,我记了很久。也从那一刻起,我真正明白了“培训助理”这四个字的分量。它不像讲师那样站在聚光灯下,收获掌声与赞美,它更像是一根细细的线,把所有闪亮的珍珠——课程、讲师、学员——小心翼翼地、牢固地串联起来,最终成就一条完美的项链。

    我的工作,是从培训开始前很久就启动了。那不像准备,更像是一场精密的“侦查”。我需要先读懂李老师。他的讲课风格是怎样的?是风趣幽默,需要大量互动游戏?还是逻辑严谨,依赖详实的数据图表?我记得有一次,为了配合他一个关于“客户心理学”的新课题,我几乎泡在公司的资料库里,翻找了过去三年的经典客户案例,把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流程,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、有矛盾有情感的故事。我把这些案例分门别类,标注出关键决策点和心理动因,做成一份厚厚的背景素材递给他。他看完后,眼睛一亮,说:“你这些材料,把我脑子里模糊的概念都给具象化了,太好了!”那一刻,我心里涌起的成就感,比自己上台讲了一段精彩内容还要强烈。

    除了读懂讲师,更要读懂学员。每次培训前,拿到学员名单,我都不会只把它当成一串名字。我会去了解他们的部门、岗位,甚至提前和他们的直属领导聊几句,摸一摸他们工作中真实遇到的痛点,对这次培训的期望是什么。有一次,是一场针对新晋主管的管理技能培训,我提前了解到,这批新主管普遍年纪轻,技术背景强,但带团队的经验几乎为零,他们最发怵的不是定目标,而是怎么和年纪比他们大的下属沟通。我把这个情况反馈给李老师,他在课程中特意增加了一个“如何与资深员工共赢”的实战演练环节。那天,我看到好几个学员在演练后,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,下课休息时还围著老师热烈地讨论。我知道,我提前做的那一点点“功课”,像一颗小石子,在他们心里激起了有用的涟漪。

    当然,准备工作远不止于“纸上谈兵”。物资的准备,是个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。小到一支备用白板笔、一瓶贴在名牌上的不干胶,大到投影设备、音响的反复测试,我都得像检查航天飞机一样,一遍又一遍地确认。我有个“百宝箱”,里面从别针、橡皮筋、创可贴,到各种型号的手机充电线,一应俱全。有一次,一位女学员的高跟鞋鞋跟突然断了,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,我从“百宝箱”里掏出了一管强力胶,暂时帮她应付了过去。她感激的眼神,让我觉得我这个“后勤部长”当得挺值。

    如果说课前准备是“运筹帷幄”,那么培训当天的执行,就是“短兵相接”。我的神经必须时刻绷着一根弦,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李老师在台上挥洒自如,我在台下,要留意空调的温度是不是太低了,后排的学员能不能听清,互动环节有没有人被冷落,茶歇的点心和饮品是否充足、及时。

    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培训中途,投影仪突然毫无征兆地熄灭了。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小小的骚动。李老师镇定地开了个玩笑,试图稳住场面,而我,几乎是在熄灭的同一秒,就从侧后方快步走到了设备旁边。我心里快速过了一遍可能的原因:电源?信号线?还是机器过热?我先检查了电源插头,确认没问题,然后立刻换备了一根HDMI线——这是我最常遇到的故障点。果然,换上线后,屏幕重新亮了起来。整个过程,可能不超过两分钟。我回到自己的座位,手心因为紧张而有点汗湿,但看到课程几乎没有受到影响,顺利继续,那种劫后余生般的庆幸感和满足感,是无法形容的。李老师后来跟我说:“有你在下面,我讲课心里特别踏实。”

    除了应对突发状况,更重要的,是去感受课堂的“气息”。学员们的表情是投入还是困惑?是兴奋还是疲惫?我需要成为老师的“另一双眼睛”。有一次,我发现下午的课程中,有好几个学员开始不自觉地揉眼睛,或者偷偷看手机,我知道,这是“午后疲劳期”来了。我悄悄走到教室后面,把原本放在最后的那个“破冰”小游戏提前,并加大了活动幅度。当大家被有趣的游戏逗得哈哈大笑,站起来活动身体时,整个教室沉闷的空气仿佛被一扫而空,能量又重新回来了。这种细微的调整,不需要请示,全靠现场的观察和判断。

    培训结束,当学员们带着收获和笑容离开,我的工作还没有完。整理反馈问卷,核对费用,归档资料,和讲师一起复盘整个过程的得失……这些琐碎,是这一场战役的扫尾,也是下一场战役的起点。

    回望这一段做培训助理的时光,我发现自己收获的,远不止是“办妥一件事”的能力。我学会了全盘思考,像下棋一样,提前看到后面好几步;我学会了极致地细心,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,都可能被放大成影响全局的漏洞;我更学会了如何去支持他人,如何用自己的默默努力,去成就别人的高光时刻。

    那个教室,从最初的空旷陌生,到后来充满了思考、讨论与笑声,再到最后重归宁静。而我,就是那个最早来、最晚走的人。我看着知识像水流一样,从讲师那里,缓缓流淌进每个学员的心田,而我,就是那个在沿途默默修葺、维护渠道的人,确保每一滴水,都能顺利抵达。

    我不在舞台中央,但这场精彩的演出,每一幕都有我的痕迹。这,就是我的故事,一个培训助理的,微小而饱满的骄傲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