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,我的发泄方式挺糟糕的。要么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,对着一堆文件烦躁地摔摔打打;要么就是约朋友出来,喋喋不休地抱怨,把负能量像倒垃圾一样倒给他们。几次下来,我发现不仅问题没解决,和朋友的关系也好像隔了一层什么。我意识到,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我得给自己找条出路。
我的第一个法子,听起来可能有点傻,是“逃”到厨房里去。
对,就是做饭。一开始,我只是想随便弄点吃的填饱肚子。但有一次,我被一个特别难搞的项目弄得焦头烂额,心情差到极点。回到家,我赌气似的翻出冰箱里所有的食材,决定做一道工序复杂的红烧肉。你得专心致志,切肉、焯水、炒糖色、慢炖……每一步都不能分神。当我盯着锅里“咕嘟咕嘟”冒泡的酱红色汤汁,闻着那股浓郁的肉香混合着香料的味道时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我脑子里那些乱糟糟的邮件、截止日期、会议,好像都被这香气给挤了出去。我的全部感官,都被“此刻”占据了——肉的软烂程度、汤汁的咸淡、火候的大小。那个把小时里,我不是那个被工作追赶的可怜虫,我只是一个专注的厨师。当最后成品出锅,家人尝了一口,由衷地夸赞“真好吃”时,那种实实在在的、由我亲手创造的成就感,瞬间冲垮了工作带来的虚无挫败感。从那以后,厨房就成了我的第一个避风港。揉面团、包饺子、烤蛋糕……这些需要动手、能立刻看到成果的事情,成了我最有效的“正念”练习。
如果压力来得特别急,等不到回家做饭,我还有第二个秘密武器——走路。
不是散步,是那种带着点狠劲的、目的性明确的快走。我们公司旁边有个挺大的公园,每当我觉得会议室里的空气快要让我窒息时,我就会找个借口溜出来,一头扎进公园里。我会选一条固定的路线,然后什么都不想,就是走。迈开腿,甩开胳膊,让风吹在脸上,感受心脏因为运动而有力地跳动,感受小腿肌肉微微的酸胀。我把所有的烦闷,都化作了脚下的力气,“咚咚咚”地踩在地上。有时候走得浑身冒汗,干脆在无人的小径上跑起来。身体的疲惫,奇异地换来了精神的放松。走着走着,那些纠缠在一起的思绪,好像慢慢就被甩开了,理清了。有一次,我为了一个方案纠结不已,在公园里走了整整五圈,汗流浃背的时候,那个卡了我好几天的关键点,突然就灵光一现,蹦了出来。原来,让身体动起来,真的能给大脑腾出思考的空间。
当然,有些压力是绵长而隐形的,它不爆发,只是像阴雨天一样,持续地笼罩着你。对于这种,我找到了第三个,也是最温暖的方法——和人建立真实的连接。
我说的不是刷社交媒体,那只会让人更焦虑。我是说,真真切切地去和人待在一起。我会在周末的下午,去父母家,什么都不干,就窝在沙发里,听我妈唠叨邻居的趣事,看我爸在阳台摆弄他的花。那种完全不需要表现、不需要设防的氛围,像一块巨大的海绵,吸走了我所有的不安。我也会和三五知己约着,找个小馆子,点上几个菜,聊些有的没的。我们可能还是会谈到工作,但不再是抱怨,而是像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,互相调侃,出出主意。在那些笑声和温暖的陪伴里,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: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我这个人,远比我的职位和业绩要丰富得多。
我还养成了一个有点古老的习惯——写点东西。不是日记,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打捞和整理。夜深人静时,我会在手机备忘录或者一个好看的本子上,把当天让我觉得堵得慌的事情,不加修饰地写下来。写完之后,我往往会问自己两个问题:“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”以及“这个最坏的结果,我能承受吗?”大多数时候,当我发现那个“最坏的结果”其实也死不了人之后,压在心口的那块大石头,好像立刻就轻了一半。把模糊的焦虑变成清晰的文字,本身就是一个释放和厘清的过程。
这么些年下来,我慢慢摸清了自己情绪的脾气。压力来了,我不再硬扛,也不再胡乱发泄。我会像对待一个不太舒服的天气一样,给自己选择合适的“装备”。是去做顿饭,还是去走一圈?是找个人聊聊,还是自己写下来?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“工具箱”。
我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生活是自己的,你得学会给自己找点乐子,找点出口。工作压力或许永远不会消失,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与它相处。在这些看似微小的释放与调节中,我不仅扛住了压力,更重要的,是我重新找到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热爱。那种感觉,就像在连绵的阴雨后,终于从云缝里看到了一缕金色的阳光,温暖,而充满希望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风暴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77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5)
2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5)
3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2)
4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1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