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暴文章风暴文章

高校生 “校园超市代购” 遇假货

    这事儿过去快半年了,可每次路过宿舍楼下那个“校园代购”的小广告牌,我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。那是我大学里栽的第一个跟头,不是摔在图书馆熬夜复习的困倦里,也不是摔在球场拼抢的冲撞中,而是摔在一个看似方便、实则布满陷阱的“校园超市代购”上。

    我们学校在半山腰,去一趟山下的大超市,得坐二十分钟公交,来回一趟,小半天就没了。所以,当那个自称是“学长”的人在各个宿舍楼贴出代购广告时,几乎没人怀疑。广告做得挺像那么回事:微信下单,满39元宿舍楼下取货,免配送费,价格还比校内教育超市便宜一两成。他建了个大群,四五百号人,每天消息刷得飞快,从薯片可乐到洗发水纸巾,什么都能代。那个“学长”在群里很活跃,说话客气,时不时还发点小红包,大家都觉得他挺靠谱。

    我的“滑铁卢”始于一支洗面奶。我一直用某个日本开架品牌,教育超市卖68,他那里只要49。价格差得有点多,我犹豫过,但群里好几个人都说买过,没问题,还晒了图。我想着,都是同学,总不至于骗人吧?就下单了。

    拿到手的时候,第一感觉就不太对。包装盒的颜色好像比我在专柜买的要暗淡一点,印刷的字体边缘有点模糊。但我没太往心里去,心想可能是批次问题。直到拧开盖子一闻——那股熟悉的、淡淡的柑橘清香,变成了一种刺鼻的、类似香精的化学味道。我心里一沉,挤了一点在手心,质地也稀溜溜的,不像原来那么稠。

    我立刻拍了照片,在微信上找那个“学长”。他回得很快,语气一如既往地“诚恳”:“学妹,你放心,我们都是从正规渠道大批量进货,成本低所以便宜。你感觉味道不一样,可能是生产日期比较新,或者运输过程中有点问题。绝对保真!”

    我将信将疑,但还是用了。结果,第二天早上,我的脸颊就开始发红、发痒,摸上去一片小疙瘩。我是敏感肌,这下彻底慌了。我拿着那支洗面奶,跑去教育超市买了一支同款的,放在一起对比。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。从包装纸盒的质感、LOGO的凹凸感,到瓶身的透明度、膏体的色泽和气味,完全就是两个东西。我那支“代购”来的,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仿冒品。

    愤怒和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。我再次找到那个“学长”,这次我把两支洗面奶的对比图,还有我过敏的脸部特写,一起发了过去。我的语气很强硬,要求他给个说法,并且退款。

    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先是说“货物出门,概不退换”,然后又说是我自己皮肤问题,不能怪产品。我据理力争,把他之前“绝对保真”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他。他干脆不回复了。我在大群里@他,揭露他卖假货,还附上了对比图。结果,不到两分钟,我发现我被移出群聊了。我让室友看那个群,我发的所有消息都被撤回了,管理员(就是那个“学长”)在群里发了一条公告:“近期有竞争对手恶意抹黑,大家不要相信不实言论,本群代购商品均来自正规渠道,欢迎监督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。不是生气,是一种更复杂的情绪——被欺骗的愤怒,维权的无力感,还有一丝被孤立的后怕。他轻描淡写地,就把一个受害者的控诉,打成了“竞争对手的恶意抹黑”。我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,所有的力气都被卸掉了。

    我不甘心。我开始在校园论坛、贴吧里搜索,这一搜,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。有好几个帖子都在吐槽这个“校园代购”,遭遇跟我如出一辙:买到假的品牌牙膏、山寨的零食、快过期的饮料……只是大多数人嫌麻烦,金额又不大,最后都不了了之。我们几个人私下联系上,建了个小群,一交流才发现,那个“学长”根本就不是什么学长,是社会人员冒充的,专门盯着我们这种图方便的大学生。

    我们决定一起行动。我们整理了所有的证据:假货的对比照片、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、过敏的就医记录(其中一个同学情况比较严重),写了一封详细的联名举报信,分别提交给了学校保卫处和学生工作处。

    过程比想象中曲折。一开始,学校方面也觉得这是普通的消费纠纷,建议我们报警或者找消协。我们几个一遍遍地跑办公室,跟老师说明情况,强调这不是个例,而是一个利用校园环境行骗的“产业”,影响很坏。我们还把那个假洗面奶送到了本地的质检机构(自费做了个简单的成分筛查,虽然无法出具法定报告,但数据很有说服力),结果显示里面含有超标的刺激性成分。

    大概折腾了快一个月,转机出现了。学校保卫处联系了辖区派出所,民警介入调查。那个“学长”被请去谈话,他的所谓“正规渠道”其实就是从某个批发市场进的劣质仿冒品。最终,他被责令退还了我们所有人的货款,并受到了相应的处罚。学校也彻底清理了校园内私自张贴的代购广告,并在官方渠道发布了消费警示。

    事情算是解决了,但我心里却留下了很多东西。那支假洗面奶我早就扔了,可它带来的教训,却像刻在了我心里。我难过的不只是那几十块钱,也不只是过敏的脸,而是那种信任被辜负的感觉。我曾经那么理所当然地认为,校园是一方净土,身边的“同学”都值得信任。这次经历,像一根细小的刺,扎破了我对周遭环境天真烂漫的幻想。

    它让我明白,便利的背后可能藏着陷阱,看似亲切的“学长”面具下,也可能是别有用心的算计。我更深刻地理解了,为什么父母总叮嘱我“便宜莫贪”。那不是一句空话,那是无数人用教训总结出的生活智慧。

    当然,我也收获了一些正面的东西。比如,维权虽然艰难,但只要坚持,就有希望。比如,找到“同盟军”的重要性,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,但当我们几个受害者团结起来,声音就变得有力得多。

    现在,我和室友们还是会一起去山下逛超市,权当是散步和放松。我们还是会比较价格,但会更看重商品拿在手里的实在感和安全感。那个空了的洗面奶瓶子,我一直没舍得扔,就放在书架最不显眼的角落。它提醒我,成长路上,有些跟头,摔得疼,但能让你以后走得更稳,看得更清。校园也像一个小小的社会,有阳光,也难免有阴影。而学会保护自己,辨别真伪,或许是比任何一门专业课,都更早到来,也更为深刻的一课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风暴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